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教育 >> 正文

健康教育

疾病护理

多喝?少喝?还是不喝?服药喝水您喝对了吗?

字号: + - 14

“服药喝水”为的是让药物进入胃部并被吸收,进而到达全身各器官而发挥药效,殊不知服药时喝水也要讲究科学性。多喝?少喝?还是不喝?究竟喝多少水为宜,并非千篇一律,下面我们就给大家来讲讲“吃什么药,喝多少水”。

一、服用以下药物时要喝水

1、易粘在食管上的药:如胶囊或软胶囊主要是使用了食用明胶为材料,这种物质在遇水或遇热的条件下会出现结构变化,表现为胶囊变软发粘,因此服用这类药物时要多喝水,把药物冲过食管,避免药物与食管黏膜发生粘连。一般服药要用温水30-40°C,应先喝一口水湿润咽部和食管,再用150-200ml温开水送服。

2、增加泌尿系统结石风险的药:如磺胺甲噁唑、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抗病毒药(如阿昔洛韦)等,主要以原形经肾脏排泄,容易在肾小管、肾盂、输尿管、膀胱等处形成结石,多喝水可以降低尿液中原形药物浓度,减少形成结晶的可能性,服药后还要持续的多喝水。

3、刺激食道的药:此类药物直接刺激食管黏膜,造成药源性食管损伤的药物很多,如阿司匹林、氨茶碱、强的松、克拉霉素、替硝唑、氯化钾及抗癌药物等。服用这类药物时,最好喝一整杯温开水送服,尤其是对食管运动力减弱的老年人,更应多喝水,且在服药后至少半小时内避免躺卧。

4、引起排汗或排尿的药:如解热药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发烧患者在服药后会大量排汗,容易导致身体内水和电解质失衡,因此服药时易多喝水。服用治疗腹泻的复方黄连素时,应多喝糖盐水,以减少发热、腹泻失水带来的不良影响。

5、中药颗粒剂:一般服用方法是开水冲服,即用开水冲泡成一碗中药汤剂再服用,用水量在200ml左右为宜。

6、可能引起口干的药物:如阿托品、山莨菪碱等,需多喝水缓解口干症状。

7、其他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餐中用足够量的温开水整粒吞服。

二、服用以下药物时要喝水

1、治疗胃溃疡的药:多被制成混悬剂,进入胃后会变成不溶解的细小颗粒,像粉末一样覆盖在受损的胃粘膜上,这样胃粘膜才能免于被胃酸侵蚀,慢慢长出新的组织,并恢复其原有的功能。服用这类药物时,如果用大量的水送服,会稀释药物,使覆盖在胃粘膜上的药物颗粒减少,保护膜变薄,从而失去治疗作用;服用这类药物后,半小时内也不能喝水,因为短时间内大量喝水,同样会把刚刚形成的保护膜冲掉,使受损的胃粘膜重新浸泡在腐蚀性的胃酸中。为了保证药效,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颗粒(麦滋林),请在餐前30min直接吞服颗粒,或将颗粒倒入30ml温水或凉开水中溶解后服用,服药后不要大量喝水。

2、胃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氢氧化铝凝胶等,这类药物可中和胃酸,所以服用此类药物时,无论是进食还是大量喝水,均会影响药效,因此建议在餐前一小时或睡前服用。

3、消化道保护剂:如蒙脱石散,具有较强吸附力,药物可均匀覆盖在整个肠腔表面,以吸附致病微生物,故每次只需50ml温水冲服。

三、服用以下药物时要限制喝水

因剂型特殊,服药时不需要喝水的药物有很多:

1、含服口含片、经口腔黏膜吸收的急救药品时,如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把药片放于舌根部,要尽量贴近咽喉,使药物保持较高的局部浓度,含服后30分钟内尽量不要饮水。

2、含漱剂:如复方氯已定含漱液等,主要用于细菌感染引起的牙龈炎、牙周炎等口腔疾病,含漱后至少在口腔内停留2-5分钟后再吐出,不得咽下,含漱后不宜马上饮水或进食,以保持口腔内药物浓度。

3、中药糖浆剂:大多为止咳制剂,如复方甘草合剂、止咳糖浆等,这些糖浆制剂大多呈粘稠状,在治疗咽痛、保护咽喉黏膜时,服用药物后会粘附在发炎的咽喉部,直接作用在病变部位,起到消炎止咳的作用,如果服药时用水送服,会把咽部药物的有效成分冲掉,使局部药物浓度降低,影响药效。

4、咀嚼片、口腔中咀嚼或吮服的药物:如阿卡波糖咀嚼片、碳酸钙D3咀嚼片等,药物在咀嚼后表面积增大,可促进药物在体内的溶解度和吸收,因此服药后不宜饮水。

四、服用以下药物不宜用热水

1、维生素类:如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遇热后容易被氧化还原分解而失去药效。

2、蛋白质类:如胰蛋白酶肠溶胶囊等,热水送服会导致蛋白质的变性,失去药效。

3、含活性菌类药物: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妈咪爱等遇热后活性会被破坏。

4、其他特殊的药物: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一些胶囊,热水会使胶囊外壳发生软化,导致药物的提前释放;阿奇霉素颗粒受热会导致有效成分破坏,造成药效下降,易用凉开水送服;阿莫西林颗粒、乙酰半胱氨酸颗粒用小于40℃温水溶解,过热会导致药品成分降解。

温馨提示:服药时饮水量多少,大有讲究,建议在服用药物前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或遵医嘱正确服用。

插图来源 | pexels



  • 标签:
  • 400-000-5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