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医同行,安心上学,为助力血液病患儿安全安心回归校园,9月,高博医疗集团开展了系列科普直播活动,汇聚行业各领域权威专家,提供专业靠谱的科普知识!为增加患者的可及性,特将直播精彩内容整理成文,更有回放等多种呈现形式,欢迎大家多多关注!
淋巴瘤为儿童最常见的三种恶性肿瘤之一,但随着医学的进步,儿童淋巴瘤的治愈率已达到80%以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配合医生进行足量规范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在治疗期间和出院后,家长应如何配合医生,为患儿提供更好的支持,是许多患儿家长关心的话题。
因此,特邀请淋巴瘤领域的资深专家,高博医学(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北京博仁医院张永红主任、刘杨医生和王珊医生为肿瘤患儿家长解答“淋巴瘤患儿治疗中及出院注意事项”。
淋巴瘤患儿在院内要经过哪些诊疗过程,才能更快回归校园?
Q1、不同儿童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方案应如何选择制定?
初治患者方案:儿童淋巴瘤多中心协作组CNCL方案分层治疗。
顺序治疗患者方案:根据外院治疗药物累积量及缓解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难治复发/进展患者方案:根据外院治疗方案累积量制定治疗方案,可选择二线方案化疗、CAR-T治疗、靶向治疗、放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或上述不同方法联合治疗。
Q2、入院后治疗前检查包括哪些?
瘤灶影像学检查:如MRI、CT、超声等;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尽量完善PET-CT检查;
骨髓MICM检查(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
病理三家会诊:淋巴瘤误诊率较高,而诊断正确是选择不同治疗方案的依据,所以需要三家会诊意见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基因检测:血液和免疫系统疾病遗传易感基因、肿瘤突变基因等检测。
Q3、不同类型的淋巴瘤,治疗方案和思路有什么区别?
治疗时应按照病理类型、肿瘤受累部位、分期以及基因检测结果、治疗中敏感度等情况选择不同的化疗方案和疗程: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与急性淋细胞白血病(ALL)相似,需要诱导缓解后较长时间的维持治疗;
成熟B细胞淋巴瘤:系高侵袭、高增殖性淋巴瘤,需要高剂量、短疗程的治疗方案;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兼顾肿瘤细胞和高细胞因子血症两方面进行治疗,同时根据预后不良因素选择维持治疗用药。
Q4、不同类型淋巴瘤治疗失败后,如何进行补救治疗?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化疗过程中评估有残留病灶需升为高危组方案治疗,复发进展后可选择二线化疗、CAR-T、靶向治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伯基特淋巴瘤(BL):化疗过程中评估有残留病灶需将方案升级,复发进展后可选择R-ICE方案或CAR-T治疗,对于存在免疫缺陷患者,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化疗过程中评估有残留病灶需延长长春花碱维持时间;复发可选择ALK抑制剂,如一代克唑替尼、二代药物色瑞替尼或阿来替尼等,如果存在免疫缺陷,肿瘤达到缓解后可能要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Q5、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严重可出现消化道出血、穿孔等;
黏膜反应:结膜炎,口腔黏膜破溃,肛裂;
血液学毒性:骨髓抑制,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减低;
此外,还包括肝肾功能抑制、发热、感染、过敏、神经系统异常、脱发、心律失常、肺纤维化等。
Q6、为什么要吃复方磺胺甲恶唑片(也就是大白片)?
化疗患儿免疫力低下,除易诱发常见感染外,还易诱发耶氏肺孢子菌肺炎,主要表现为干咳、发热、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血氧下降等,一旦感染,进展迅速,严重者常危及生命,需要ECMO治疗。故化疗期间需口服复方磺胺甲恶唑片(每周吃3天停4天)来预防此症。
但磺胺类药物有肾毒性,会降低甲氨蝶呤的肾脏清除率,故口服药物时间为化疗期间非甲氨蝶呤用药期间(甲氨蝶呤前或甲氨蝶呤药物浓度达标之后)。
Q7、治疗期间家长需要注意什么?
对于患病儿童家长,首先应接受孩子患病事实,积极面对,保持平和心态,不要将焦虑情绪传染给孩子。
治疗期间,需注意孩子饮食,按时记录出入量和体温,按时服用药物。患儿在化疗期间黏膜易受损,可以用石蜡涂抹鼻腔保持湿润,经常漱口,通过硼酸坐浴的方式预防肛周感染的发生。
Q8、治疗期间饮食有什么需要注意?
首先不吃外卖,每餐饭现做现吃,一定要做熟,不吃隔顿饭菜,不吃凉拌菜、腌制食品、烧烤、非正规厂家生产且无严密包装的零食等。
炊具每次使用前后需及时清理、消毒,孩子的餐具单独使用,不与大人混用。韭菜等容易有农药残留的蔬菜易造成腹泻,柚子等水果会导致药物蓄积等问题,饮食中应避免。
尽量选择可以去皮的水果,如苹果、梨、橘子等。
Q9、门冬酰胺酶化疗期间的饮食,需要注意什么?
门冬酰胺酶化疗时可能会影响胰腺的功能、影响蛋白合成、干扰脂质代谢,且容易诱发血糖升高,需低脂低糖但高蛋白饮食加以预防。低脂饮食不是无脂饮食,是减少脂肪的摄入量,适当的脂肪摄入有助于其他营养素的吸收。
① 不吃油脂含量高的食物,如薯片、蛋糕、肥肉、芝麻酱、坚果、油条、巧克力及快餐类食品;
② 烹调方式:蒸、煮、烩、炖,午晚餐每人每顿7克植物油(大概2/3汤勺),以保证必需脂肪的供给,也可快炒,不可油炸食物;
③ 荤菜选用少许瘦肉,可去皮后再烹调,如瘦猪肉、牛肉、鸡胸肉、鸭脯肉;适当补充蛋白,可食用水煮虾;
④ 食用鸡蛋或鸭蛋时,可食用蛋白弃去蛋黄;
⑤ 饮用低脂牛奶或低脂酸奶,不要饮用全脂牛奶;
⑥ 菜不含脂肪,可多食用;
⑦ 孩子易饿,适当加餐,以少食多餐为主,禁止暴饮暴食。
Q10、在治疗期间出现带状疱疹应如何管理?
水痘和带状疱疹是十分严重的化疗不良反应,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对人体免疫系统伤害较大,对于抵抗力低下的淋巴瘤患儿而言,很容易迅速进展为疱疹脑炎和疱疹肺炎,并出现继发性休克。
尽管随着医学的发展,应用丙球蛋白和阿昔洛韦能够有效控制病情恶化,死亡率也大大降低,但仍需特别重视,淋巴瘤患儿一旦出现水痘或带状疱疹,要及时停止化疗,进行积极的抗病毒治疗,并且应在潜伏期过后再重启抗肿瘤治疗。
由于水痘或带状疱疹控制后,患者免疫功能较差,潜伏的病毒也可能重新活动,从而影响后续化疗的强度和疗效。
对于感染水痘或带状疱疹的孩子,应前往传染病门诊进行治疗,切忌到血液病门诊或病房,以免病毒感染其他患儿。
Q11、治疗后肝功能升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治疗?
治疗过程中出现肝功能升高较常见,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需定期检查肝功能。
治疗早期,化疗药物会破坏肝脏细胞,从而使肝酶释放到血液中,造成检查指标升高;其次,骨髓抑制导致的病毒感染也是造成肝功能异常的原因之一;因此,出现肝功能异常后,要及时为患者进行肝脏病毒检测,如存在感染需及时进行治疗。
最后,部分化疗药物存在肝脏毒性,也会引发不同程度的肝损伤,通过降低化疗剂量和保肝治疗可恢复。
淋巴瘤患儿出院后的如何管理,才能为回归校园打好基础?
淋巴瘤的患儿出院后家长仍需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尤其是还在用化疗药物维持的患儿,只有积极配合医师治疗,才能提高患儿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等。
出院的患者一般分为两类:
1、还需要维持治疗的患儿,如淋巴母细胞淋巴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的患儿等;
2、出院不需要维持的患儿,如伯基特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的患儿等。
Q1、维持治疗期间生活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1、预防感染:
药物预防:维持治疗的患者需要口服复方新诺明来预防卡氏肺囊虫肺炎,一般是每周吃三天停四天,但磺胺类药物会降低甲氨蝶呤的肾清除率,需避开甲氨蝶呤用药时间;
呼吸道管理:出门要戴口罩,远离花粉、粉尘,不去阴暗潮湿的地方等;
洗手:勤洗手,尤其吃东西前要洗手,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下认真清洗;
皮肤、黏膜管理:保持良好卫生、勤换衣服,注意口腔及肛周粘膜的清洁;
其他:避免人群聚集,避免传染病;注意开窗通风,保持良好卫生。
2、饮食:
出院后同样需要注意饮食卫生,维持治疗的孩子还是跟大化疗期间一样不能吃柚子、韭菜这些食物,水果也要选择可以削皮、好清洗的水果,为患儿选择新鲜、干净、卫生的食物,不吃过夜饭。
3、疫苗:
维持治疗期间是不可以接种疫苗的,如需要接种疫苗一般在治疗结束的3~6个月后,复查患儿免疫功能恢复正常后才可以开始接种疫苗,而且也只能接种灭活的疫苗。
4、运动:
不建议进行剧烈运动,如跑步、打球等,可选择较为温和的运动,如散步等。
Q2、维持治疗期间出现合并症应如何应对?
发烧:部分化疗药物会引起发烧,如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维持的药物长春花碱,药物引起的发热通常1天左右体温可恢复正常。如出现反复发烧,很可能是患儿出现了感染,要及时去医院就诊,感染严重时要咨询医生看是否需要停化疗药物。
肝功能相关指标水平增高:需要根据肝功能检查项目的数值决定,若轻微升高服用护肝药即可;一般肝功能升高5倍以上需前往医院进行治疗,升高10倍以上要咨询医生看是否需要停化疗药物。
腹痛、腹泻:由饮食引起的轻微腹痛或腹泻遵医嘱服用药物控制症状即可,严重腹泻需到医院就诊,并大量饮水避免休克。
血象低:维持治疗的患儿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要根据不同患儿对化疗的耐受程度调整化疗药物剂量。
外伤:根据受伤严重情况,咨询医生建议是否需要停药。
Q3、维持治疗期间的复查时间是什么时候?
淋巴母细胞淋巴瘤(LBL):根据维持表进行维持及复查,一般是8周复查一次;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鞘注期间8周复查一次,无鞘注3个月复查一次。
Q4、停药后如何进行感染预防?
刚停药的患儿仍然处于免疫力低下的状态,容易感染,仍需要预防感染,如出门戴口罩、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不要养宠物、花草等,在免疫功能恢复前需口服复方新诺明来预防卡氏肺囊虫肺炎。
Q5、停药后如何复查随访?
停药后2年内需3个月一次到医院进行复查,2年后半年复查一次。
初次复查需进行PET-CT检查,可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肿瘤残存或早期复发的问题。
专家介绍
张永红主任
高博医学(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
北京博仁医院医疗院长
血液三科(儿童淋巴瘤)主任,儿童淋巴瘤学科带头人、儿童血液病学科带头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主任医师,教授。
从事儿童血液肿瘤临床工作35年,牵头创建了北京儿童医院淋巴瘤专业并成为该专业学科带头人。担任省市级以上科研课题7项,GCP研究项目3项,临床试验研究3项,国内外发表相关论文80余篇。1999-2004多次在美国St.Jude儿童肿瘤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儿童肿瘤中心进修学习。
全国儿童淋巴瘤协作组(CNCL)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儿童淋巴瘤亚专业组副组长《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会全国儿童EB病毒协作组副组长,CSCO抗淋巴瘤联盟儿科学组副组长,中国女医师协会淋巴瘤专委会专家委员,抗癌协会转化医学委员会委员,多家杂志的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