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博仁资讯 >>医院新闻 >> 正文

博仁资讯

医院新闻

APBMT 2023 | 吴彤主任:助力临床未尽之需,让造血干细胞移植有精度亦有温度

字号: + - 14

随着技术的持续发展与理念的不断革新,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作为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不仅挽救了众多血液病患者的宝贵生命,而且为越来越多老年患者、难治复发患者等血液病群体带来了新生希望。

2023年10月26日-29日,第28届亚太地区血液和骨髓移植年会(APBMT 2023)于印尼盛大召开。本次APBMT大会上,高博医学(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北京高博博仁医院吴彤主任团队4项聚焦HSCT前沿热点的研究精彩亮相,从医疗探索到护理实践,从技术创新到医学关怀,向世界共享中国移植学者的智慧、成果与经验。为此,我们特别邀请到吴彤主任,请她解读入选研究,并分享研究成果背后的思考与感悟。

吴彤主任团队在APBMT2023现场

Q1:今年APBMT大会中,您的团队有4项研究成功入选,不仅有聚焦如何改善RAS基因突变患者、老年患者、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移植疗效的研究成果,也有针对拟行二次移植患者伴有重度口鼻溃疡的护理经验分享。在您看来,这些成果成功入选国际学术会议的背后,代表着当下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怎样的发展和精进趋势?

吴彤主任:HSCT是血液病较为成熟的治疗手段,也为很多血液肿瘤患者争取到了更多的治愈机会。但在临床实践中,高危人群移植后的高复发率是我们长期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如何降低复发率、改善生存成为当下研究的重要方向。

与此同时,在移植的全程管理中,护理工作也非常重要。有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黏膜糜烂、溃疡,黏膜屏障的损伤会增加感染的风险,但考虑到有些患者的病情无法等待,治疗需继续进行,因此护理工作的强化和提升也成为大势所趋。

一直以来,“患者需求至上”都是我们开展临床工作的宗旨。很多患者都是在经历了多线治疗失败后,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高博。因此,我们团队始终以患者需求为己任,不断探索和拓展HSCT的临床应用,不断提高移植的疗效与安全性,尽最大努力为血液病患者探寻更多的治愈机会。


Q2:您曾经说过,“维持治疗的方案需要相对的个体化”。我们注意到您的团队有一项聚焦“RAS突变血液肿瘤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曲美替尼维持治疗”的研究,将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在今年的APBMT大会上呈现。可否请您透露一下,开展该项研究的初衷是什么?这项研究的成果将为未来的移植实践带来哪些启示?

吴彤主任:HSCT后给予有效的维持治疗,有助于减少疾病复发,从而提高无病生存率。当前,维持治疗的选择分为特异性药物及通用型药物。部分患者可以根据基因检测结果选择特异性的靶向药物,而大多数患者缺乏有效的特异性靶向药物,可选择相对通用的方案进行维持治疗。

随着肿瘤治疗理念的进步,“异病同治”已经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结果。此次APBMT上我们报道的一项研究——针对RAS基因突变的血液肿瘤患者在异基因移植后使用曲美替尼进行维持治疗,就是为了探索MEK抑制剂用于治疗RAS基因突变血液肿瘤的疗效与安全性。

众所周知,MEK抑制剂曲美替尼能够作用于RAS-RAF-MEK-MAPK信号通路,是已成功用于实体瘤治疗的药物。而RAS-RAF-MEK-MAPK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在白血病的发生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开展这项研究,来评估曲美替尼对于RAS基因突变血液肿瘤患者移植后预防复发的效果。

在这项研究中,共纳入61例接受异基因HSCT的RAS突变血液肿瘤患者,其中25例(41.0%)在移植后接受了曲美替尼的维持治疗(曲美替尼组),36例(59.0%)在移植后未接受任何维持治疗(对照组)。研究结果显示,中位随访16.5(16.8-24.8)个月,曲美替尼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2.0% vs. 28.0%, p=0.031),曲美替尼组的无进展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8.0% vs. 65.8%, p=0.041),而且曲美替尼的安全性较好。此项研究提示在精准诊断的基础上有望挖掘更多特异性的靶向药物用于预防与治疗,从而进一步降低HSCT后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的无病生存率。


Q3:此次APBMT大会上,您的团队还带来了老年血液肿瘤患者移植新成果,可否请您简要解读一下?

吴彤主任:近年来,我们很欣喜地看到移植患者的年龄上限逐渐拓展,老年患者移植的数量不断增加。然而,传统的预处理方案对于老年患者毒性较大,会增加移植相关死亡率。

由于大多数老年血液肿瘤患者接受HSCT能够显著增加治愈的机会,因此为有条件的老年患者创造HSCT机会非常重要。此次我们团队聚焦老年患者移植的研究,就是比较了采用减低强度预处理(RIC)或清髓性预处理(MAC)方案的老年血液肿瘤患者异基因HSCT的结果,并分析了影响移植预后的危险因素。

研究纳入了38例接受异基因HSCT的55岁以上血液肿瘤患者,移植前52.6%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47.4%患者未缓解(NR),患者接受RIC(n=13)或MAC(n=25)方案。研究结果显示,中位随访10.6(1.6-47.7)个月,1年总生存(OS)率和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61.8%和60.6%。与MAC队列相比,RIC队列的移植相关死亡率(20% vs. 44.4%)呈下降趋势,复发率(30.7% vs. 20%)呈升高趋势,但两者无显著差异。最终两个队列之间的OS和DFS是相似的。

然而,HSCT前的疾病状态对HSCT结果具有显著的影响。NR组的OS显著低于CR组(44.4% vs. 85%,P=0.004),NR组的DFS也显著低于CR组(38.9% vs. 85%,P=0.001)。因此,HSCT前的疾病状态是影响老年血液肿瘤患者异基因HSCT预后的关键因素,应尽可能在移植前使疾病达到CR状态。

欧洲白血病网(ELN)关于急性髓系白血病最新的诊治指南中建议老年异基因移植的年龄上限为80岁,65岁以上建议接受RIC方案。我们的研究表明,老年血液肿瘤患者移植采用RIC或MAC方案的OS和DFS并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在临床实践中,老年人群移植的预处理方案需要评估后进行个体化制定。(研究摘要如下)


研究摘要

题目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Conditioning Regimens

老年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不同预处理方案的比较

作者

方芳,赵永强宋艳智李智慧杨帆,李飞飞,杨冬芳,王睿,魏小杰,吴彤

单位

高博医学(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北京高博博仁医院

目的

本研究探讨了采用减低强度预处理(RIC)或清髓性预处理(MAC)的老年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结果,并分析了移植之后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方法

研究纳入在2019年5月至2023年3月期间接受allo-HSCT的38例55岁以上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中位年龄为62(55-72)岁。临床诊断包括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n=10)、急性髓系白血病(AML,n=1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n=10)、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n=2)、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n=1)。评估移植前疾病状态,有20例(52.6%)患者完全缓解(CR),18例(47.4%)患者未缓解(NR)。移植类型包括半相合(60.5%)、非亲缘(21.1%)和同胞全相合(18.4%)移植。采用RIC(n=13,34.2%)或MAC (n=25,65.8%)方案。RIC队列使用全身照射(TBI,6-7Gy/分割)、氟达拉滨(30mg/m2,5天)和阿糖胞苷(1g/m2,3天)方案。MAC队列使用TBI (8-10gy,分割模式,n=8)/全骨髓照射(10-12Gy,分割模式,n=2)或白消安(0.8mg/kg q6h,3天,n=15)、氟达拉滨(30mg/m2,5天)和阿糖胞苷(1g/m2,3天)方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用于非亲缘和半相合移植。环孢素、霉酚酸酯和短疗程甲氨蝶呤用于预防GVHD。

结果

38例患者中有35例实现了完全供体嵌合,3例AML患者(移植前1例为微小残留疾病阳性,2例为NR)在HSCT后的首次疾病评估中存在活动性疾病。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恢复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4.5(8-22)天和13(8-27)天。中位随访10.6(1.6-47.7)个月,1年总生存(OS)率和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61.8%和60.6%。9例(23.7%)患者复发,14例(36.8%)患者死亡。死亡原因包括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n=2)、感染(n=5)和疾病进展(n=7)。移植相关死亡率(TRM)为18.4%。与MAC队列相比,RIC队列的TRM(20% vs. 44.4%)较低,复发率(30.7% vs. 20%)较高,但无显著差异。因此,两个队列之间的OS和DFS没有显著差异。然而,HSCT前的疾病状态对NR组和CR组的OS(44.4% vs. 85%,P=0.004)和DFS(38.9% vs. 85%,P=0.001)有显著影响。

结论

在本研究方案下,对老年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进行allo-HSCT可显著改善其OS和DFS。虽然RIC方案相比MAC方案的TRM较低,但复发率较高,这导致两个队列患者的生存期相似。移植前的疾病状态是影响老年血液恶性肿瘤患者allo-HSCT预后的关键因素。


Q4:除了医疗实践的探索,多年来您也致力于带领移植护理团队一次次登上国际学术舞台分享中国经验。“让技术更有深度,让医疗更有温度”的移植之路上,立足临床视角,您认为当下移植科护理领域的探索有哪些重点发力方向,又有哪些挑战?

吴彤主任:我们护理团队面临的患者很多是经过多线治疗失败的,患者不仅血象异常,通常还伴随黏膜损伤,比如口腔溃疡、肛周溃疡及感染,严重者甚至存在肺部感染、脓毒血症。

尤其是在CAR-T联合移植或CAR-T桥接移植的治疗方式出现后,移植病房的护士还会接触到CAR-T治疗后的并发症,例如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等,这对于护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面对存在一系列并发症的患者,护理团队要尝试各种方法减轻各种并发症对患者生活及原发病治疗的影响,从而为原发病治疗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例如针对口腔黏膜溃疡的患者,护理团队积极探索促进黏膜愈合的药物,有助于患者减轻疼痛、加速愈合、早日恢复进食。

王小霞护士长在今年APBMT会议上的口头报告正是这样一个病例,应用巴克金玉夫膏成功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异基因HSCT后复发拟行二次移植患者的口鼻部重度溃疡。这例患者口鼻部出现严重溃疡、出血、感染并发症,并且由于血小板低,持续出血,极度影响溃疡的愈合。然而患者和家属治疗意愿强烈,在白血病治疗不能停步的情况下,护理团队应用中药巴克金玉夫膏,在细致的护理之下快速控制了溃疡的发展,帮助患者缩短病程,顺利入仓进行二次造血干细胞移植。

正是护理团队的精诚协作,帮助医生及时控制患者的黏膜炎等棘手问题,有效降低感染事件的发生,从而使原发病的治疗能够顺利开展,不仅为接受HSCT的血液病患者创造了最佳临床获益,也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Q5:今年APBMT大会力邀来自APBMT、ASTCT、EBMT、LABMT的专家们共聚一堂,讨论“培养下一代移植医生”这一重要话题。借此机会我们也想请您谈谈,新的挑战对新一代移植医生提出了哪些更高的要求?在您看来,一位青年学者要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兼顾好临床和科研工作,应具备哪些特质?您有哪些宝贵的经验和寄语分享给大家?

吴彤主任:HSCT是血液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移植科医生,首先要全面掌握内科及血液科疾病的诊治,从而才能为患者制定适宜的移植方案,及时、有效地管理好合并症,提高移植的疗效与安全性。

与此同时,移植科医生需要终身学习并及时了解学科最前沿的进展,从同行的工作中获得启发,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挑战,积极为患者探索更优的治疗策略,助力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

除了过硬的专业能力之外,移植科医生还要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抱有一颗热忱之心,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与同理心,认真、细致、严谨与温暖。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早期发现患者症状及体征的变化并及时处理,除了病因治疗,症状管理也非常重要。移植科医生还要善于“话疗”,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并给与专业的分析与解释,鼓励患者树立努力治愈的信心。

最后,我想把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送给所有立志于在血液移植领域有所建树的青年医护们——“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让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未来有精度,亦有温度。


专家介绍

吴彤主任


高博医学(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北京高博博仁医院

高博医学(血液病)北京研究中心北京高博博仁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科主任,医疗院长。

亚太骨髓移植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及造血干细胞移植与细胞治疗学组副组长,血液病数字诊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女医师协会靶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学机构分会副主任委员。

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系。1986年-2006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病研究所历任住院医、主治医、副主任医师,从事血液病的诊断与治疗,自1987年起主要的工作领域为造血干细胞移植。2017年5月起任北京高博博仁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科主任及医疗院长。1994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进修病毒诊断学。1996年-2000年在美国NIH(国立卫生研究院)心肺血液所做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造血干细胞基因治疗。

从事造血干细胞移植30余年,是国际知名的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有数千例移植经验,对移植方式的选择,重症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感染的救治,难治/复发白血病的移植及移植后复发的防治,移植后的免疫治疗(针对白血病、病毒、真菌),老年白血病的移植,CAR-T后序贯移植,二次异基因移植等均有独到的成功经验。建立了较完善的移植体系,使血液肿瘤及良性血液病的移植结果均取得移植相关毒性极低、无病生存率较高的结果。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会员,美国血液学会会员,国际血液学会会员,亚太骨髓移植学会(APBMT)会员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及造血干细胞移植与细胞治疗学组副组长,女医师协会靶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女医师协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分会整合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学机构分会副主任委员。任《中华血液学杂志》、《Hematology/Oncology and Stem Cell Therapy》及《Blood中文版》编委,《Hematology and Oncology Discovery》执行主编。

发表论文90余篇,在国际会议上发言数十次。曾荣获优秀教师奖,英语教学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进步二等奖,APBMT十佳论文奖及杰出发言奖。

  • 400-000-5291